探秘 | 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南极地质研究团队

作者:刘晓春 发布时间:2016-09-06 阅读次数:

非常荣幸代表南极地质研究团队在这里发言。

中国极地科学考察是维护国家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实现中国梦、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前段时间,央视新闻频道连续播出我国第32次南极考察的艰险历程,这其中就有我们南极地质研究团队成员的身影。地质力学研究所自1989年首次参加南极科考以来,先后有32人次参加了南极科学考察,足迹从西南极延伸到东南极,并逐步深入到南极内陆,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科研成果。

过去,国际权威的观点认为:南极大陆及其所属的东冈瓦纳古陆是在距今10亿年的格林维尔期造山事件中形成的。但是,我们通过在中山站建设初期的地质调查和研究,首先识别出5亿年的“泛非期”构造热事件,并通过进一步的深入工作,提出东南极陆块应当是在距今5亿年前形成的。这突破了传统的南极大陆形成模式,为冈瓦纳超大陆多陆块拼合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我们深知,要想在南极科考领域有更大的发言权,必须要有更多、更新、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我们团队多次深入南极内陆科考的空白区—格罗夫山地区进行科学考察。通过艰苦卓绝的工作,我们完成了格罗夫山52座冰原岛峰的地质调查,并在核心区域填制了1:5万地质图。同时,研究证实格罗夫山属于东南极泛非期普里兹造山带向内陆的延伸部分,使泛非期碰撞造山的过程得以精确刻画,并开辟了南极大陆冰下地质研究的新领域。我们在这里发现了第一块南极陨石,从而拉开了我国南极陨石收集的序幕,为我国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的第三大南极陨石拥有国做出了贡献。

随着考察区域的不断扩展以及研究工作的持续深入,研究团队又把目标聚焦在与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有关的10亿年格林维尔期构造热事件上。确定了印度与南极陆块之间在中新元古代从增生到碰撞的构造演化过程持续了6亿年,并提出弧-陆与陆-陆两阶段碰撞模型。

我们在南极成功地布设了天然地震台站,首次绘制出整个南极板块的三维地壳和岩石圈结构图,向全世界清晰地展示了南极大陆及附近海域的深部结构特征。

我们还编制了一系列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包括已完成的1:50万、1:5万和1:2.5万地质图,以及正在编制的1:25万和新的1:500万全南极洲及附近海域地质图。这些基础地质图件将为更科学、全面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和利用南极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

南极科学考察是国际合作的典范。目前,我们已与美国、澳大利亚、智利、新西兰等国家开展了合作,以后将在多个领域与更多国家继续开展合作研究,积极构建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的国际合作格局。

南极科考不仅需要智慧与勇气、攻坚克难的决心,更需要奉献精神。考察队员经常在雪地里长途跋涉,风餐露宿。我们经历了暴风雪的考验,冰缝中的死里逃生。奉献,是一种情操,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我们南极团队秉承着为国争光的工作宗旨,将“责任”与“奉献”内化于每一位南极地质人的心中。

 从60年前李四光先生创建地质力学研究所之日起,就把爱国、求真、务实、创新、奉献作为崇高理想与不懈追求,打造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学成就,我们南极地质研究团队只是其中的一支普通队伍。科学的道路还很长,我们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继承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优良传统,积极践行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深入谋划南极内陆冰下地质、南极陆缘板块构造以及资源环境的调查和研究,为南极地质事业谱写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访问次数 : 
41657816